如今很多企業在做大做強后都喊出了打造百年企業的口號,這是一種時代的精神和社會的進步,起碼說明做企業的人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了,好事。同時,令人遺憾的是,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,在內外各大品牌的夾擊下,一些老字號品牌開始了接二連三的消失。那些熟悉的老字號們有些改行了,有些換了招牌,有些徹底消失在茫茫商海。而僅存下來的老字號也有很多在行業中苦苦掙扎。
到底什么原因造成一些老字號的生存困境?我們能夠看到的原因有很多。比如城市建設中對歷史文化建筑的破壞,老字號賴以生存的原材料供應鏈消失,國外大型連鎖企業進入市場帶來的沖擊等等。然而令人痛心的是,外部原因雖然很明顯,可是絕大部分老字號卻是因為內部原因。
調查顯示,"中華老字號"的品牌價值近年來呈現加速分化趨勢。中國品牌研究院發布的《中華老字號品牌價值百強榜》評選出了百強"老字號",同仁堂列于首位。在100家最有價值的"老字號"中,第一名的品牌價值相當于第100名的200多倍。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大的差距?主要還在于品牌建設的滯后。
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,"老字號"也要注重品牌建設,正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。而說到品牌建設,更直接的也許是廣告營銷的意識和手段。我們看到,很多老字號對LOGO和VI缺乏基本的認識。有些老字號企業根本沒有LOGO,有的雖有LOGO但偶爾使用;有的LOGO設計簡單粗糙,很難從中看出企業文化、理念究竟是怎么展現的,有的LOGO只是為了存在而獨立的存在著。對于VI設計就更加知之甚少了,甚至認為有統一好看的工作服就夠了。
很多老字號之所以能存在上百年,過去大都是因為其產品特色,口口相傳、代代相傳造就了百年傳奇。但在如今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,僅有一個好名字是不夠的,還必須把它的內在價值充分挖掘出來,并通過現代媒介方式傳播于眾。不然,百年的金字招牌也終將被人們所疏遠、所拋棄。經營比較成功的老字號企業,無疑也在廣告營銷方面做得比較好的范例,如同仁堂、冠生園、王老吉、云南白藥等。特別是王老吉,被公認為在廣告營銷中取得了巨大成功。不少老字號還通過突破原來經營范圍,實現品牌的延伸,進而提升品牌價值。這也就是"老樹發新芽"帶來的創新效應吧。
上一條:消費者對品牌認知過程的啟示
下一條:品牌形象創建與改良?